來源:太平洋親子網
1、無規矩不成方圓
鄭淵潔曾經講過,無規矩不成方圓,傳承下來的規矩是一種觀念,不必墨守成規要與時俱進。傳承規矩最好的方法則是言傳身教。如果孩子不懂規矩,就沒有準則約束孩子,孩子容易形成放任自流的性格。
所以,父母有必須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,為孩子立規矩,讓孩子行為規矩意識。
2、規范孩子的行為
生活行為規范是對個人行為的一種約束,它不可避免地會和個人的意愿發生沖突:2—3歲的幼兒正處于反抗期,父母要對幼兒出現的抗拒情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。如果父母不能理解孩子,處理不當,就會助長幼兒的逆反心理,影響行為規范的培養。
所以,為孩子設定行為標準,與孩子商榷生活上應該遵守的規則,讓孩子懂得自我約束,從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。
孩子需要懂哪些規矩呢?
1、不能有粗俗、野蠻的行為
俗語說“三歲定八十”,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必須從小做起,從日常行為規范抓起。在日常生活中,孩子不能有粗俗、野蠻的行為,家長規范孩子好的行為。
比如,家長要教育孩子,在任何場合都不能亂扔垃圾、大吵大鬧。在公園看到自己喜歡玩的東西別人在玩,有的小朋友會吵鬧甚至推打其他小朋友,要爭到來玩為止。這個時候,父母就要注意教導孩子,公園的東西是每個人都可以玩,如果你想玩,就去和其他小朋友商量,請求他們讓給你玩,而不是用粗暴的方式解決。
2、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
由于孩子年紀小,他們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的,不會預計事情的后果。所以,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,就要注意教育孩子,讓孩子知道不能隨意拿別人東西,對自己的東西享有自主權。
當遇到其他人投訴自己的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,如果孩子害怕,不敢承認東西是他拿的,家長要用緩和的口吻和孩子說:“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東西,拿了別人的東西就得還給人家!”
此外,還要對孩子講清不能拿別人東西的道理。你可以用交談的口吻,如:“你拿了小花的小熊,她一定很難過,要是你喜歡的超人被別人拿走了,你能高興嗎?”
家長要讓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對后,因為自己的東西被拿會不高興,但是別人的東西被拿,別人同樣不高興。
3、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
孩子如果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,都很想據為己有。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孩子有喜歡拿別人東西后不愿意還的行為時,一定要提醒孩子。
如果孩子長期拿了別人的東西不還,會令孩子潛意識覺得只要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不需要還給人,這樣長大的孩子容易有偷竊行為。
當父母帶孩子去好朋友家玩時,孩子喜歡上了別人的玩具車,于是出于好意,別的家長會讓自己的小孩給你的小孩玩。要離開的時候,可能你的小孩對玩具依依不舍,甚至想放到自己的口袋里帶回家。
這個時候,父母就要教導孩子拿過的東西要物歸原主,不能有貪婪心理。
4、遵循先到先得,不能隨意插隊
很多家長可能都遇到這種情況,上下班的時候,看到有公交車進站的時候,大家就一窩蜂地擁上去。本來該好好排隊的,可是,在這個時候都沒有人遵守紀律了。很多人都認為,在中國,先到先得、不隨意插隊的觀念很不強。因此,為了日后大家都能夠形成良好的習慣,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要遵循先到先得,不能隨意插隊。在帶小朋友坐公交車的時候,要教育孩子,要排隊等候,等前面一個人上車后自己才能上,不能爭前恐后。
從小就培養孩子要分清先后,要禮讓,不能隨心所欲,這樣,孩子長大后,他們就有根深蒂固的觀念,知道自己做人要懂得規矩。
5、進門前先敲門,不能隨意打擾別人
在日常工作中,領導都很討厭那些不敲門直接沖進辦公室的人,因為這個時候也許領導有些機密文件不能外泄,正因為你的“突然來襲”導致領導十分不高興。
所以說,進入別人的房間時,敲門是處于禮貌和尊重。因此,要想你的小孩養成有禮貌,長大后讓人喜歡的孩子,就要教導孩子進門前先敲門,不能隨意打擾別人。
想自己孩子有禮貌,父母要做好榜樣。例如,當你來到朋友家時,進門前先敲門,要么等主人說請進之后進門,要么等主人開門再進門。讓孩子耳濡目染,從小就就養成進門前先敲門的習慣。
6、做錯事要道歉,維護自己的權益
人難免犯錯,更何況是孩子。有的父母,因為孩子犯錯,覺得自己沒有面子,于是當著眾人面前對孩子打罵,令孩子自尊心受挫。也可能導致孩子表面是認可你的教育方式,內心卻充滿仇恨,造成心理扭曲。
所以,當孩子做錯事情時,家長應該教育孩子先向別人道歉,要學會說“對不起”,要知道自己的錯在哪里,在取得別人原諒的同時,自己的孩子也真心認識錯誤,懂得改正。
當然,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權益受到侵犯,自己被別人欺負,這個時候就要學會保護自己。要主動和長輩說自己的困難,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情要主動請求幫助。